前言
2021年12月6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。2021年12月8日至10日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,明年经济工作要“稳字当头”,并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实现科技、产业、金融良性循环。
图片来源摄图网
会议基本情况
1、经济形势判断: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经济发展面临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压力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对2022年的要求是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,并首次提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压力。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增加,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。
图片来源摄图网
◾ 国际方面,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反复,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;逆全球化抬头,叠加全球供应链、产业链不稳定,经济政治不确定性,明年国际形势将更趋复杂。
◾ 国内方面,主要表现为地产投资增速下降、基建托底作用不强、出口面临放缓风险,消费恢复持续偏慢;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环保限产,拉闸限电,疫情冲击带来产能恢复与运输受阻;中小微企业投资信心不足,政策的不确定性扰动企业预期,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重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12月8日发布的最新《世界经济展望报告》,将2021年全球增速预测值小幅下调至5.9%,将2022年的预测值保持在4.9%不变;中国经济2021年将增长8%,2022年增长5.6%,增速高于主要经济体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.3%,二季度同比增长7.9%,三季度同比增长4.9%。这是近20多年来,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,少有的单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5%
2、七大政策组合:“宏观、微观、结构、科技、开放、区域、社会”七大方面政策发力适当靠前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首次提出七大政策组合,强化针对性,并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。
◾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,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,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的支持。
◾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,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,强化契约精神。
◾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,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,打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,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,激发涌现一大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加快数字化改造,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。
◾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,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。
◾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,全面实现股票发行注册制,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,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。
◾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,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。
◾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,解决好就业、养老、生育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。
3、新发展阶段五大领域:“共同富裕、资本、初级产品保障、防风险、双碳”五大领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从全局性、战略性、前瞻性的角度考量,首次提出新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大问题,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。
图片来源摄图网
◾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,把“蛋糕”做大做好,把“蛋糕”切好分好,强化就业优先导向,在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住房等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。
◾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,为资本设置“红绿灯”,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。
◾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,实施全面节约战略,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
◾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加强金融法治建设,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,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。
◾ 五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,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,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,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,确保能源供应。
会议主要亮点
1、科技创新: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实现“科技、产业、金融”良性循环
图片来源摄图网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,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,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发布的《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》报告显示,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,较2020年上升2位,连续9年稳步上升;中国拥有19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,其中深圳-香港-广州和北京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。
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提升,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,成为稳定全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1-11月,全国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.1%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.2%;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.5%,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.4%。
会议还明确提出,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,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实现科技、产业、金融良性循环。
◾ 科技方面,会议连续两年提出制定实施“基础研究十年规划”,突出了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;继续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主体,引领国内创新力量的发展,加快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实力。
◾ 产业方面,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,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;激发涌现一大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;加快数字化改造,促进传统产业升级。
◾ 金融方面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的支持。
2、区域发展:促进东、中、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,城市群、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促进东、中、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。
图片来源摄图网
◾ 从经济角度看,我国经济南北分化加剧,北方地区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。2012-2020年北方经济占全国比重从42.9%快速下降至35.1%,南北经济总量差距从14个百分点扩大至29个百分点。2021年前三季度31省经济数据显示,广东和江苏经济总量最高,分别达到8.8万亿元和8.49万亿元。
◾ 从人口角度看,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向经济发达区域、城市群和都市圈进一步集聚的现象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2021年东部地区人口占39.93%,占比重上升2.15个百分点;东北地区人口占比6.98%,下降1.20个百分点。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持续减少,且近10年来的降幅明显扩大。
城市群、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。继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,今年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复3个都市圈发展规划,2月批复全国首个都市圈规划《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》,6月批复《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》,11月批复《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》。2000-2020年,全国19个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39.59%,其常住人口占比由83.37%提升至86.72%。根据社科院发布的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.19》数据显示,都市圈集聚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和经济,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比达到73.48%,都市圈人口总量占比达到63.05%,其中经济、人口规模最大的三个都市圈分别是上海都市圈、广州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。
3、房地产业:坚持“房住不炒”总基调不变,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,明确房地产为支柱产业
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强预期引导,探索新的发展模式,坚持租购并举,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,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。
12月11日,“2021-2022中国经济年会”上,国家统计局明确“房地产为支柱产业,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”。国家统计局对房地产的表述是中央政治局会议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第三次重大政策表述,对于发展房地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。
图片来源摄图网
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高且关联行业较多,房地产业必须要稳定和健康发展,才能有效保障产业经济、国民经济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。根据财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、房地产生产活动和房地产消费活动增加值,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8.5%、15.0%、6.0%,总计约达30%。
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,将对固定资产投资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居民消费、金融稳定等重要领域产生一定连锁冲击,不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。因此,会议新增“加强预期引导”“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”“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”等表述。预计支持合理和改善型购房需求,以及在土地供应、金融支持、购房政策等方面将会陆续出台相关细则,以避免房地产投资断崖式下跌和房地产业“硬着陆”。
文|雷玉茜,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