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rators

返回return 专题活动research

国新观点 | 专精特新国家标准出台,强化科技创新和解决产业链“卡脖子”难题

date:2022-06-30 06:06:00  

前言:

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,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领域。2022年6月1日,工信部印发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,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,加强省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统一规范管理,自2022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。


1656583887383753.jpg

图源网络

政策背景




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中美贸易战升级,我国在部分技术领域被“卡脖子”的现象愈发凸显,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意义重大。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培育专精特新企业,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。同时,专精特新还上升为国家战略,是我国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的重要手段。


2011年7月,工信部首次提出“专精特新”概念,并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。随后,国家和地方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,加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。2021年7月,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加快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,专精特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。同时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也明确提出,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,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,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。




表1  2011-2022年国家专精特新相关政策

1656583455291842.jpg

资料来源: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发展现状



近年来,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逐步成型,省市级专精特新4万多家、国家级“小巨人”4762家、单项冠军848家,形成了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—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”的梯度培育路径。目前,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000万家,占企业总数的99%,从业人员比例达到80%,提供了约65%的发明专利、75%的企业创新和80%以上的新产品开发,是数量最多和最具活力的创新的主力军。其中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“强链、补链、稳链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产业链龙头引领作用突出,能够带动区域形成集聚效应强、分工专业化的产业集群。


2019-2021年期间,工信部公布了3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名单,培育了4762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带动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,涌现出了一批“补短板、填空白、锻长板”企业;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创新能力强、成长性好,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.3%,高于上市企业1.8个百分点。从区域分布上看,4万多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(5302家)、上海(4586家)、安徽(3095家)等制造业发达地区;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,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浙江(470家)、广东(429家)和山东(358家)。


2016-2021年期间,工信部遴选出6批共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,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中的引领带头作用日益凸显,平均研发强度为5%,研发机构拥有率为97%,分别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和7倍,远超一般制造企业水平。从区域分布看,浙江(149家)、山东(145家)、江苏(122家)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达416家,占据全国“半壁江山”。




图1 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

1656583559888866.jpg

资料来源:工信部、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重点领域



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围绕《中国制造2025》十大重点领域,并着力突破工业“四基”发展瓶颈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、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、航空航天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、电力装备、农机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。工业“四基”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(元器件)、关键基础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。


截至2021年底,工信部公布的4762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主要聚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业,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占比超过80%,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超过60%;其中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占比位列前五,分别为20.9%、16.4%、15.0%、11.7%和8.9%。




表2  专精特新发展重点领域

1656583595217532.jpg

资料来源: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政策解读




《办法》包括5个部分共23条内容,明确专精特新统一管理办法、评价和认定标准、动态管理和培育扶持政策。




1、明确统一管理办法,重新划分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三个梯度层次




由于国家和地方对专精特新企业遴选的申报条件、企业层级、评选时间、管理办法等千差万别,全国专精特新企业统一管理和培育难度较大。《办法》明确提出,优质中小企业统一通过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(https://zjtx.miit.gov.cn/,以下简称培育平台)申请和管理;优质中小企业是指在产品、技术、管理、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、专注细分市场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,由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三个层次组成。《办法》提出“十四五”期间,努力在全国推动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、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1万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



表3  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办法

1656583626207893.jpg

资料来源:工信部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》、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2、提出评价和认定标准,引导中小企业从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




从《办法》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认定条件和评价标准可以看出,国家要求优质中小企业要从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,不断推出具备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的新产品,从而推动我国产业链高端化发展。


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标准,包括创新能力、成长性、专业化3类6个指标,更加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,企业主导产品相关的有效知识产权数量、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等是评价的重点内容。


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,包括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和创新能力4类13个指标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指标在坚持全国统一标准的基础上,考虑到各地企业发展水平差异,专门设定了由各省自主设定的“特色指标”,既确保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水准保持一致,又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。

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认定标准,要求同时满足专、精、特、新、链、品6个方面指标,包括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70%,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不低于5%,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%,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10%以上等硬性指标。




表4  优质中小企业评价及认定标准

1656583652249286.jpg

资料来源:工信部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》、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3、实施动态精准管理,建立健全“有进有出”的动态管理机制,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开展精准服务




根据《办法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将利用培育平台“优质中小企业数据库”, 对企业运行、发展态势、意见诉求,以及扶持政策与培育成效等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跟踪,实施动态精准管理。


动态管理机制方面,《办法》要求经公告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效期为3年,每次到期后由企业重新登录培育平台进行自评,经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,有效期延长3年。经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有效期为3年,每次到期后由认定部门组织复核,复核通过的,有效期延长3年。企业应在每年4月30日前通过培育平台更新企业信息,有重大变化,应在发生变化后的3个月内登录培育平台报告重大变化,否则取消复核资格,或直接取消公告或认定。


培育扶持政策方面,《办法》要求制定分层分类的专项扶持政策,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。统筹运用财税、金融、技术、产业、人才、用地、用能等政策工具持续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,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。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、创新创业大赛、供需对接等平台,汇聚服务资源,创新服务方式,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、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服务。并要求在评价、认定和服务过程中注重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。




表5 我国部分省市专精特新奖补政策

表5.jpg

资料来源: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




启示


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话语权的关键路径。但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,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合作受限,特别是对我国芯片、关键零部件、系统核心算法等“卡脖子”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。


财政部、工信部等明确提出,将在2021—2025年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,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高质量发展,国家还专门设立北交所作为“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”。同时,全国31个省市均发布了专精特新企业“十四五”培育目标,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政策、奖励政策、税收优惠政策等。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要顺应落实国家专精特新发展战略,重点关注企业产品、技术、管理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建设,并深入挖掘专精特新政策红利,争取财税、金融、技术、产业、人才、用地、用能等方面的奖励和优惠政策。




表6 我国部分“卡脖子”关键领域

8.jpg

资料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、鑫创科技产业研究院整理